書籍心得有提及劇情內容。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

  「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的人嗎?」一個心碎母親最絕望的疑問。
  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進哈佛,任何一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小孩完美無瑕,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有天拿槍在校園裡對人群瘋狂掃射,更沒有人盼望只能隔著監獄圍欄含淚問小孩過得好不好,但所有不願面對的一切,都在短短的十九分鐘裡一一湧現。

  斯特靈是新罕布夏州的一個平凡小鎮,從未發生過什麼大事,直到有一天,一項驚人的暴力行為粉碎了小鎮的平靜自滿,一場十九分鐘的槍擊案,改變這個樸實小鎮所有人的人生。長年在學校飽受同學欺凌的高中生彼得,選擇在二○○七年三月六日這天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在校園中射殺他所遇見的所有老師、同學,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多年來的仇恨一次解決:十九分鐘,你可以復仇。

  究竟是有多深沉的怨懟,讓一個平凡無比的年輕人血洗校園,殘暴的雙手不僅砸毀自己的人生,也粉碎所有人的未來藍圖?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將天使般的嬰孩養成如此冷血殘酷的殺人兇手?《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茱迪.皮考特以其特有的細膩筆法以及敘事角度,剖析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障礙及扭曲的價值觀,文中不僅探討現存的親子關係及校園暴力問題,也點出人性深層的虛偽與悲哀。作者毫不留情地撕裂世俗的完美面具,揭露底層隱含的醜陋瘡疤,警醒世人謊言構築的世界終將崩毀。


(以上說明全部來自博客來


 



「你曾經被欺負過嗎?」
「誰沒有呢?」

「你和他一樣被欺負,但你並沒有拿槍,對著同學掃射對吧。」
「是的。但我真希望我能。」

也許我們都以為,事情過了以後就會過了。
青少年時期的霸凌、欺侮,好像只要不是青少年了,就像蒸發了的露珠一樣,什麼都沒有了。

不,並不。

那些傷痕永遠都在,那些痛楚永遠都在,那些求助了卻沒有回應的絕望不會消失,
只是有些人會表達出來,有些人不會。

「加入對的團體、交一些對的朋友」,這是美國青少年在國高中時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至少就我所閱讀過的資料來說,所謂的青少年狂飆期,真的很狂飆。
人都是群體的動物,也都會排除異己,只是在青少年時期,做得如此赤裸裸,而傷害這麼直接。

羞辱一個人到了極點,會發生些什麼事?
當我們一直說「這只不過是個玩笑」的時候,是否曾經深思過,背後隱藏的意義?
「和別人不一樣」一直是個既恐怖又誘人的提議,但正如書中的警官所說,
「青少年時期你所需要的不是突出,而是融入。」

但是當無法融入的時候怎麼辦呢?
怎麼做都沒有辦法和別人一樣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連消失都做不到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不過大部分的人長大後便會明白,這些意外事件都只是整個人生拼圖中的一小部份。」
「那麼沒明白的人呢?」
「就變成像彼得這樣。」

當求助永遠只能得到絕望,當你知道所有人的話不過就是說說,保護自己,突然變得那麼重要。

但是,成功的融入群體,成功的成為對的團體中的一份子,真的就得到了幸福嗎?
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
當你知道自己長久以來總是用面具見人,卻發現面具下空無一物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也許我們從來都沒有長大過。
也許一個人的改變,與家庭因為並沒有絕對必然的相關。
也許,我們都只是需要知道,當你認為「那只是個玩笑!」的時候,
會對另外一個人造成多麼巨大的傷害。

我也只是沒有槍可以開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811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