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詭異,怎麼這麼多?

一、 民族誌田野:
1. 是人類學的基礎,雖然一直有局內/局外、實証/詮釋的爭論,但雙方都同意的,是參與觀察是田野工作中所不可缺的,一如人類學家神聖的聚會。
2. 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和諧無疑變得非常重要;研究者的行動(不要去打擾你的研究對象)是很重要的,人類學家要讓自己每天都浸泡在該文化中,卻又不能忘記要隨時抽離出來以便做客觀的分析與理論的抽絲剝繭,這樣才可以知識化所得到的資料,寫出可信的東西。
3. 參與觀察是田野,可是田野工作並不等同參與觀察。社會學、心理學也有類似的田野工作,或者短時間的參與、或者發送問卷,那些行為也都是一種田野。但是那都不是參與觀察,參與觀察正如其名,最重要的是參與。
4. 參與觀察包含了觀察、訪談、名單、問卷、互動、非侵入性的研究、參加活動,餐與觀察要求的是人類學家盡可能融入當地活動,讓自己看起來就像個當地人。

二、 田野工作角色:
1. 參與的觀察者─跟參加者很像,他是自然的融入在團體中,藉著參與而觀察他所想要研究的團體,他在其中不只是觀察,他還扮演著某一個特定的角色。
2. 觀察的參與者─他和該文化或該團體的人互動很少甚至沒有,他只是在旁邊看,並且看起來像是融入了這個團體一樣,可是實際上他並沒有某個特定的角色。
3. 參與觀察的時間至少要一年以上,因為不管在哪哩,人的生活都是有一個一定的週期,而這個週期經常以一年為一個單位,所以至少要研究到一年;而且如果參與觀察的時間太短,沒辦法做出情感(和當地的居民),有些比較深入的資料很可能就沒辦法收集到。
4. 時間的長短會影響資料的收集,對那些比較敏感的議題更是如此;諸如政治、巫術,而那些社會變遷,則更需要長時間的參與才能夠真正看清。

三、 使用參與觀察的六個原因:
1. 有效性。使各種資料的收集成為可能。例如婚喪喜慶、出生死去、法律規範(或者道德)、耕作狩獵等等,都必須參與觀察才能夠收集到很多次或多方面的資料。
2. 減少反應性的問題,避免他人因為警覺到你在做研究而改變行為。
3. 了解文化才能夠明白你應該問些什麼,要問到問題的核心,避免問出言不及義或者太過愚蠢的問題。
4. 使研究者有信心和實質上的了解,因為參與觀察可以讓他直覺的去感受、了解他的研究對象和那些他所收集到的資料,如果不做參與觀察或者交給別人去做,在講解的時候就很容易出問題或者信心不夠。
5. 很多研究只能這麼做。

四、 進入田野:
1. 不要故意選擇難以進入的田野,否則資料可能很難收集到;不要給自己找麻煩,可以的話選擇比較好進入的田野去工作。
2. 要帶資料去取信他人,讓他人知道你到底是在幹什麼的。
3. 如果有關係就靠關係,不要以為靠自己的力量進入田野是應該的,人類學家想要進入田野,第一個要學的就是如何利用關係。但是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人際上的問題產生,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4. 要先想好,如果有人問你問題(例如你從哪裡來啊、幹麻做這個研究啊之類的)該如何回答,答案要一致而簡短,不要自己亂編謊言,要完全的誠實。
5. 要事先了解當地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圖,如果可以找到親屬關係圖跟人口調查的話就更好了。

五、 進入田野以後的工作:
1. 學習語言。因為能夠使用當地話和當地人交談的話比較容易收集到資料,語言本身就是意義,是內容,不是工具。
2. 不要輕易的模仿他人說話,把自己弄得看起來好像很行的樣子並沒有好處,那只會讓你在出錯的時候得到嚴厲的對待而已;裝笨一點,承認自己的不行有時候是會有很多好處的──至少,你可以用聽不懂當作理由,要你的報導人重複好幾遍同樣的話。
3. 要隨時都注意週遭訊息,要有看有見,可以的話盡力記得你看到的一切,這是可以訓練的。至於那些紀錄,一定要按照時間去紀錄。
4. 要表現出對他人文化的熱誠,把自己的一切判斷都給放下,不要帶入自己的文化色彩。可以的話,也多使用自己的專長去幫助他人,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5. 建立寫作技巧。這是很實用的一項能力。
6. 閒晃。因為有很多東西是你只能看而不能問不能摸的,如果想要了解那東西的意義就只能晃來晃去、聽別人說話以了解那些東西的意義。這也是一種建立信任的方法,而且還可以從中學到在這個文化中什麼可以問什麼不能問,或者該怎麼問、在什麼時候問的技巧,要做最有意義的閒晃,是參與式的閒晃。
7. 要客觀。要清楚的知道作者自己的意見和價值,只要能夠超越偏見就可以了,因為完全的客觀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只是局外人,只要參與了,就是該文化的一部分。
8. 研究他人和自己的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 進入田野以後的變數:
1. 性別。有些資料只有女性或只有男性才能收集到(例如成年禮或狩獵),性別很多時候也會影響到研究者收集資料的方向,以及研究者看待某一個事件的態度。
2. 子女數量、身家背景、單身與否。
3. 財富、性格、居住地、宗教信仰。

七、 性和田野工作:
1. 在田野工作中,有時候很難完全禁止性行為;可是田野工作者自己要注意,無論如何不可以把這些事情給帶到田野以外的地方,問題千萬不要帶回家。
2. 不要利用性來收集資料,就算性行為的結果會讓你收集到很多資料,非到必要也千萬不要使用。
3. 如果真的要在田野裡發生性行為,要小心自己的身體,不要得病。
4. 除了性以外,在田野裡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要小心不要出意外,也盡量不要生病了。
5. 如果出田野到原始部落的話,最好學會喝酒和抽煙,可是在田野工作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醉,也不要選擇那些自己沒辦法負荷的東西。

八、 田野的六大階段:
1. 初始階段。就是剛剛進入田野的那一段時間,因為一切都剛剛開始,所以還在很新鮮的時候。
2. 文化震驚階段。剛剛發現文化差異性,對什麼都很新奇、會發現很多東西的階段。
3. 發現文化和規則,開始和當地同化。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生活方式,這時候是整個田野工作產量最豐富的階段。
4. 休息階段。當在田野裡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心理和生理都會開始感到疲憊,而且資訊的收集也已經達到第一階段的飽和;這時候就應該稍微休息一下,離開田野,去收集其他的資料,或者乾脆去度假,讓自己的心情轉換,才有繼續回到田野衝刺的動力。
5. 問題意識更為集中。因為在休息階段可以輕鬆的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還缺少些什麼,研究缺少什麼,可以藉此修正研究計畫,這樣回到田野裡就會更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
6. 第二次的休息時間。這個時候就要開始重組問題,時間分配和研究計畫,開始發現更多相當深入的東西,並且陷入研究時間不夠的混亂中。
7. 離開田野的階段。當經費沒有了、田野工作開始無止盡的重複了、事件開始都是你看過的了、田野筆記開始很無聊的時候,就是你離開田野工作的時間了。離開的狀態很重要,你到底是被歡送的或者是被踢出田野的,關係到你未來能不能夠重新回到田野或者能不能夠帶其他的研究這進入這個田野。其實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類學家在真正的意義上離開過田野,因為不管他人在哪哩,都必然受到他曾經進入過的田野的束縛,因為和那個田野產生了交集,所以他總是會和那個田野有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811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