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因為老師說要交筆記,所以我就順便整理了。以下都是上課的筆記,不過說真的,一堂三個小時(而且其中有一個小時都在跟老師哈拉)的課居然還能讓我寫到一千八百多字的課堂筆記?果然是因為剛開學嗎?還是實在的原因是因為我是個筆記魔人?一、 民族誌是人類學的註冊商標,做田野工作即是做人類學研究,人類學的主要目標是從他人的觀念去了解他人的生活,以及他人對世界的看法。這種觀點很重要,因為民族誌的基本觀點就是「向他人學習」。

二、 人類學家在田野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為了從他研究的對象(們)中尋找那些被隱藏起來的生活方式,他必須忘記自己的一切偏見,變成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學生,也不能用自己所有的術語去做引導式問答、去刺探被研究者的生活,而是要以觀察、或者自然融入的方式去了解他們的生活,以及行為背後的意義。

三、 民族誌始於對他人的無知,絕對不可以帶著自己(有意識)的偏見去看待被研究者,否則很容易因為某些偏見而喪失收集更寬廣資料的可能。民族誌的基本核心是「關懷」,一個好的人類家會去思考某個事件對被研究者的意義,他會想辦法將自己的情緒融入被研究者的生活系統中,去感知他們感知的。他會努力找出被研究者的意義系統,因為意義系統是文化的基本要素,而民族誌永遠包含文化,一個好的人類學家在研究他人時,永遠要記得「從他人的觀點出發,而非我們的」。

四、 人類學研究通常包含人們所做(文化行為)、人們所知(文化知識)、人們使用的工具(文化製品),一切人們的文化都是知是,是人群用來詮釋經驗和產生行動的基礎,文化是為了在某個群體中活動而必備的知識。

五、 有些知識是我們明顯可見的但有些不是,不過不管那個知識是明顯的或隱晦的,只要他們存在,就必定會造成兩個結果:1)使人們產生行為,解釋經驗,或者人們對某種行為產生回應。2)製造出某種文化產物。

六、 以詮釋的觀點來看,文化有如一張地圖:擁有這張地圖可以讓我們了解我們所看到的現象,也可以預測在某種情境下,該文化的人們會有怎麼樣的反應或行為。但文化地圖說被某些人類學家所排斥,因為他們認為文化不是可以讓你安全的漂浮在高空、飽覽全景的東西,他們認為文化是活動的、是隨時改變的、流動著的「東西」,所以他們認為文化是製造地圖的原則與工具(而這個原則與工具隨時都在更動),而非閱讀地圖的規則。

七、 人類學家在一個他所不熟悉的文化中應該怎麼看出文化意義呢?很多時候要靠推斷。但這種推斷並不是有如偵探小說一般的推哩,縱然人類學家也必須緊緊抓住許多蛛絲馬跡;但人類學家靠的是文化的知識和合理的邏輯,對他所掌握的訊息和秘密他可以相信,卻不得不隨時懷疑;文化的真相很多時候都不只有一個,他必須隨時檢閱自己的所知,以便做好他所能做到最客觀詳實的紀錄。可以問,便問;不能問的,就去看、去做。

八、 一個人類學家在撰寫民族誌的時候,最不能做的就是去破壞他人的觀念系統。因為你要研究的是被研究者,使用引導式問句和強迫他使用不熟悉的語言回答都使你所得到的訊息帶有人造的意涵,變成不是原本我們所要研究的東西。
九、 民族誌的目的很簡單,亦即:1)了解他人。2)服務他人。

十、 人類學和其他學科多少有些不同,其中,和別的學科最大的差異有四點:1)人類學可以告知他人文化束縛的理論,例如文化偏見、種族中心主義等等,縱然不管是哪一種學科的研究者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文化背景,但人類學家可以指出自己的侷限,進而擺脫製造「完美的理論」的虛偽中。2)人類學家可以發現很多當地住民的原生文化,不管是哪一種文化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系統和意義架構,有時候會因為外來的文化侵略而喪失,有時候會自然的和別的文化融合,人類學家會發現並保留這些文化的紀錄,讓人有跡可循。3)以當事人的觀點,深入而狹窄的了解某一個文化。即使人類學家所做的研究很多時候都沒有所謂普同性,但對於了解某些大多數人都不了解的文化,人類學家自有他的價值存在。4)了解人類行為。人類很多行為都必須要放在文化中才能夠被看到、被了解,如果沒有文化作為後盾,對於很多我們自己不熟悉的行為,或許很多人便會認為是可怕的、無稽的吧。

十一、 人類學是可以服務他人的,因為人類學家對當地的居民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於是可以對居民或者有能力幫助居民的人提出意見或計畫。這個世界上的人分做兩種,一種人是科學性、學院性的,他通常冷漠而精準,對他而言,時間過得是緩慢的,他的時間計算單位很大;另外一種人是實做型的,他的時間永遠不夠,他的雙腿跑得飛快,他整天做是,時間的計算單位經常是用秒在計算的。人類學家可以同時看到這兩種不一樣的人,他擁有比其他人都多的另一種事也,所以他可以提出中肯而實用的建議,找到他們需要的東西,讓實做型跟學院型的人都了解,並實地去操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811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