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噗浪上貼過來做個備份這樣。 





我一直想了很久,究竟那樣的不足是出在哪裡?然後我才明白,我的不足來自生命的不足。

作家書寫的是生命,然而若是生命的重量不足,則必須藉由其他面相來補足這個重量。可能是音樂,可能是閱讀,可能是旅行。

然而所謂的「不旅行的音樂家是不幸的音樂家」,又是為什麼呢?我想那是因為有很多東西,不用自己的足跡去踏過,便無法將那樣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生命重量的關係吧。

同樣的日出,每個人看在眼裡的感受都不一樣,一千個人會有多於一千種想法和感動,但是日出終究只是日出,他不是什麼其他的東西。會有所差異,只是因為人的不同。

「看看對方要表達的東西」,縱然所有閱讀都是誤讀,但我們所認識覺知的感受是真實的,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文字呢?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音樂呢?若是能夠站在和那個人留下這段文字的時候一樣的土地上看見一樣的東西,是否就能夠多貼近那個人當時的心境多一點點呢?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感受呢?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傾聽,為什麼我們要不斷企圖從他人的隻字片語中去了解他們呢?為什麼要拼命的貼近當時他們的心境呢?
 
我想那固然有一部分是為了寂寞,但另外一部分是不是我們對於他種感受的追求呢?為什麼一樣的東西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呢?當好不容易終於覺得「啊,當時他是否也是這個樣子想的」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的生命又比原來多重了一點點呢?

許多許多天才型的人會失敗,是不是因為他們忘記傾聽來自他人的聲音?他們執著於和自己內心戰鬥探索,卻忘記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只有自己,若不傾聽來自他人的聲音而只執著於表達自己的聲音,是否會在不斷耗損之間,將自己的生命變得輕薄如紙?

生命的重量若是不足,又要用什麼東西來創作呢?

然而我的生命重量也從未足夠過,所以我想旅行,所以我想閱讀,我還不夠,很不夠很不夠,被那種焦急的輕薄感追著跑的時候,會感到無比驚慌和害怕吧。

「還不夠!還不夠啊!」的那種...嗯,怎麼說呢,恐慌吧。那種恐慌不斷鞭笞著內在神經,像是無論怎麼跑也跑不出的黑暗一樣,五內俱焚。

但是那樣又怎麼樣呢?創作的時候,如果不感到極端痛苦與逼迫而來的追趕壓力,如果不在極端焦急與逃亡的心態,又怎麼寫得出隻字片語呢?又怎麼能將想要表達的東西留下來讓別人知道呢?

創作總是愉悅與痛苦並存,我想那是因為我還不夠成熟的緣故吧。

以上。(你終於廢話完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811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